转型时期特别需要社会管理创新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七个方面力促社会建设。上周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常委会议有关精神,也强调要围绕主题主线,在社会建设上迈大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不久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那么,中国社会结构要到2025年左右才能达到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积累频率大、解决难度也大的社会矛盾和风险。
深圳市的人均GDP在10000美元左右,正处在超过了现代化发展的中级(人均GDP3000-5000美元)阶段向高级阶段(人均GDP15000美元以上)转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带来了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型、伦理道德的转型和心理状态的转型,这时,特别需要社会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综合体,也是集理论、制度、载体等于一身的社会创新。推进深圳社会建设,当前特别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政社功能分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突破口在于理清政府与社会的工作领域、管理职责,实行政府与社区、政府与事业单位、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功能分离,逐步达到政府职责归政府,社会职责归社会,为社会体制建立腾挪出空间。政社功能分离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改革、创新,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调整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避免其职责交叉重叠、越位缺位错位。
在“管办分离”的基本框架下,发展多元化参与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十分必要。应把民生民计急需的公共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合力推进、通盘考核。
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是引导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政府要指导和规范社会组织自治,变直接管理者为间接管理者,成为民生民计工作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者、规划者、监管者,通过政府采购、委托外包等方式,把一些直接提供服务的职责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让不同的社会组织参与承担民生民计的社会功能,完成不同的社会职责,关怀不同的社会群体,逐步实现地方政府从垂直层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向扁平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公民人格的培育和发展是强化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健全的公民人格,才能有健全的公共参与,因此,我们要激活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培育公民能力,通过加强公民自我教育,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和心态的形成,推动人的现代化。要建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家庭社会责任、个人社会责任等在内的社会责任体系,依靠社会力量,形成完善的纠偏机制,推动社会建设健康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制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通过合理设置社工岗位,建设社会工作者队伍。同时创建新型的社会工作平台和载体,比如在各大社区建立社会工作中心,将其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场所、社会服务的集中地、社工工作和心理咨询的聚集地,成为公众的心灵驿站,这将大大有利于把社会矛盾消弭于萌芽之中。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