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声
期待您的关注
微信公众号 |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0-11-02   来源: 深圳市妇女联合会   作者:

        2008年6月,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在宝安、龙岗两区的公办、民办学校对8—17岁的流动儿童进行心理需求的调查。调查通过发放《深圳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500份,有效问卷1313份,其中参加调查的男生865名,女生448名。本次调查从流动儿童对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便心理需求进行,问卷内容设置有问答题和选择题两种。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和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归属感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伴随着“社会主义示范市”的创建,深圳“居住证”的推出,来深务工的人员全家移居的情况将急剧增加。劳动力跨地区、大范围重新配置,一方面说明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就,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和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另一方面,也说明深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吸引更多的来深建设者。外来人员的大量增加,对于推动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建设,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深圳在校学生约145万人,其中小学95万人,初中35万人,高中15万人,而流动儿童更多的是集中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大部分的孩子通过交纳“借读费”等方式进入深圳的公办中小学就读,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较优质教育。流动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必定是城市的未来。但是,由于与城市户籍生存在着许多差别,大多数流动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并未能体会到这些,而且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仅影响到他们正常完成学业,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自卑,感情敏感而脆弱

  自卑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城市流动儿童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城市生活,也不愿意在回到农村,使他们在夹缝中生长。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更喜欢生活的地方是深圳还是老家”时,有68%的儿童回答“是老家”,当问到“为什么喜欢”时,有近45%的儿童回答是“熟悉和有伙伴”,32%的儿童回答“没有可以自由玩的地方”,17%的儿童回答“总是要搬家,很不稳定”。由于长期在失落与憧憬中挣扎、徘徊,城市的钢筋水泥墙阻断了天真烂漫的童趣,加之受到一些歧视,自卑感作祟,孩子失去人生的希望,认为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因过分看轻自己而感到伤心、孤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缺乏求知激情,常常自怜自哀,处处谨慎保守,所以在其他人面前,容易慌张、胆怯、害羞,不敢参与其他儿童的活动,有问题不敢问老师,表现为比较“老实”等。久而久之,就难免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出现偏差,影响他们对今后道路的选择,并有可能演化成一个畸形的群体。

  (二)缺乏学习动机,科技创新意识落后

  流动儿童缺乏学习动机最主要原因来自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的流动对孩子的学习连续性造成很大影响。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有没有转学经历”时,85%儿童回答“有”,当问到“你转学的原因是什么?” 时,有63%的回答是“父母换工作”,32%的回答是“因为父母担心民办学校教学质量不好”,还有一些回答是“学校停办、学校经常换老师”等等。流动人口家庭生活极不稳定,经常变化居住地,孩子跟随父母行踪不定,而不断转学,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孩子在一个学校刚刚适应,又要随父母的流动到另外一处,短时间内往往无法适应,致使孩子的学习出现断层,学习跟不上,影响其学习兴趣,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希望父母让你周末上兴趣班吗?”22%的儿童回答“希望”,63%的儿童回答“无所谓”,15%的儿童回答“不希望”。此外,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养方式较为简单粗暴、教育态度不一致、对子女期望值不当等也会影响孩子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流动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动机并经历了种种失败和挫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伴随成长过程不断受到打击和伤害,与城市儿童相比较,表现为科技创新意识相对落后。  

  (三)内心充满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对立感  

  流动人口子女要进入公立学校就读除了交纳正常的书本费外,还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表明流入地区的公立学校以不同等的条件接收流动儿童,就义务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很容易在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社会不公”、“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借读生”、“黑市户口”的帽子也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一些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收费低廉等原因,难以集中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基本上是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不善以及安全卫生问题隐患严重等问题,虽与城市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却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也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对立感,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认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最大的差异是什么?”56%的儿童回答是“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和老师比较好”,22%儿童回答“活动场地、教室比我们好”,14%的儿童回答“公办学校的作业本都比我们好”,8%的儿童回答“学校图书馆比我们好”。

  (四)感觉被歧视,没有归属感  

  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深圳给你有归属感吗?”有47%的儿童回答“没有”,15%的儿童回答“不知道”;当问到“你觉得深圳给你有安全感吗?”37%的儿童回答“有”,19%的儿童回答“有时有”。流动儿童没有归属感和感觉被歧视,除了来自自己家庭家长日常的教育以外,也有一部分来自同学、学校教师、社会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

  1、城市同学的排斥。很多流动儿童在深圳公办学校学习期间,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有的是明显有意地谩骂、羞辱、孤立,有的表现得较为含蓄或者无意的疏远、冷淡。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最恨或者是厌恶的人或事是什么?”时,44%的儿童回答“要多交费、是B类学生”,26%的儿童回答是“公办学校的学生骂我们是‘野鸡学生’”,17%的儿童回答“那些看不起我们的本地人”。

  2、教师不公正的态度。因为流动儿童在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中等位置,加之刚从内地或其他学校转学而来,很多的不适应,因此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导致一些教师对流动儿童存在偏见,在对待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流动儿童缺乏耐心;对城市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目前最希望学校为你做的事情是什么”时,7.7%的回答“老师不要因为我不是优等生而忽略我,遇到学习挫折时能关注我,并给我一些支持”;13.3%的回答“安排座位和班级的时候要公平,不能以有钱没有钱或成绩好坏为标准”;35.4%的儿童回答“老师的态度要有严有爱,不责骂、不体罚学生”。

  3、来自城市学生家长的偏见。有的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存有偏见,认为流动儿童笨、懒、没有教养,有很多坏习惯,害怕自己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对自己孩子和流动儿童在一起共同学习表现出不满。多数流动儿童喜欢和城市儿童一起玩,但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城市户籍,依然被城市居民看作是“外来人口”,视作“乡下人”,因此作为“乡下人”的后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这种复杂的心态足可以说明“外来人口”的身份已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五)存在相对孤僻性,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  

  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最让你感到紧张的人和事是什么?”时,45%回答是“学习任务”,27%的回答是“与同学或朋友相处”,19%的回答“与老师和家长相处”。另外有调查显示,近30%的城市流动儿童感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被歧视、受压抑”是许多刚来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共同的感受,在他们眼里虽然身处城市,却很难融入其中;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存在相对孤僻性,以至于不敢与人交往,不愿与人交往。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你通常和谁一起玩”时,有46%的儿童回答“和各地同学一起玩耍”,39%的儿童回答“和老乡”,仅有15%的儿童回答“和本地同学”。

  二、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制定相应法规保障流动儿童在教育等各方面的权利  

  流动人口为深圳特区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这些“第一代移民”在深圳逐渐站稳了脚跟,其“第二代移民”现已大多到了入学年龄,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将成为未来深圳的新深圳人。解决好他们的就学、升学乃至将来的就业问题,对于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活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的义务教育发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当地政府应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应对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强化居住地政府的责任。草案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教育的条件。只有把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落实到实处,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消除的其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的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社会歧视现象的发生  

  除了在法律上保障流动儿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外,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同学,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而不应厚此薄彼。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原因而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同时城市孩子的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给予流动儿童多一点的宽容与理解,多一点爱心和帮助。让城市的孩子和流动儿童、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和农村和谐的相处,加快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三)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学会与儿童的交流,为流动儿童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部分流动人口绝大多数由农村到城市,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城市工作经历短暂,加之身份、居所等环境因素影响,难以在短期内被城市人所接纳,更难从事体面的、有声望的工作,其生活水平、职业地位属于社会的下层或中下层,出现了“底层化意识”加剧的倾向,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出现“宿命论”,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也失去了信心,因此极少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教育。一些人不甘于现状,希望改变这一现实,但是又感到力量不足,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必须拼命赚钱,为孩子“改换门庭”做好铺垫。孩子来到城市后,比成年人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 他们的言谈、举止、穿戴、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城市化了。尤其是上学的孩子,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接受了许多城市的新事物、新观念。相对而言,低文化素质的父母却很难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精神上的需求,一些孩子已明白的事,可父母不懂,长者权威逐渐削弱,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及代际差异越发突出。这是因为,流动儿童家长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孩子的关注,尤其是缺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充电”。使得体能现家庭教育特点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也大打折扣,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又不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产生偏颇,并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障碍。因此对流动人口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和谐成功的最明智的选择。

  (四)学校应从各方面加强教育,帮助流动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  

  学校作为社会的窗口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并要注意教学活动的设计,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还可利用趣味活动发展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通过游戏和其它饶有兴趣的活动,让他们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我认同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自信心。例如:流动儿童一般都能吃苦,往往都喜爱和擅长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就可以作为加强他们的自强精神、解除烦恼不安等不良情绪、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并可针对共性心理问题,开设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心理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通过学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提高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敢于正视自我进行自我调适,确定合理的期望值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减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流动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同等的关怀、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将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