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声
期待您的关注
微信公众号 |

家暴频发需构建反家暴干预网络

发布时间:2014-08-17   来源: 深圳市妇女联合会   作者:

  今日,市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2014深圳反家庭暴力立法研讨会”,会上将对《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暴力防治条例》草案初稿进行研讨,以期推动深圳反家庭暴力立法尽快出台。深圳家庭暴力发生的比例有多少?深圳家庭暴力的特征有哪些?家暴受害者又需要得到哪些帮助?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这样继续下去,我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

  “谁来帮帮我?”35岁的龚女士面对记者,不禁道出了内心深处的伤痛,“我好害怕,我儿子也好害怕。丈夫经常在家对我施暴,虽然每次都是将孩子反锁在房间里,但是孩子还是目睹了几次。我想离婚,他不同意,甚至说要威胁我家人。这样继续下去,我真担心有一天我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龚女士说,她与丈夫的婚姻已持续十年,有一个5岁的儿子。虽然婚前就有丈夫对她施暴的经历,但是因为两个人的感情很好,所以并没有分手。婚后,因为经济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等原因,丈夫又多次向她施暴。

  “丈夫施暴我忍了,但是我现在有了新的担忧。”龚女士说,因为儿子经常目睹到家暴,现在出现了脾气很坏、自主能力差、对母亲依赖等情况。“他小小年纪,一生气就对我拳打脚踢,还埋怨我什么都做不好。”

  本月初,深圳大学社会学系推出了一份《深圳市家庭暴力立法调研报告》,该系教授易松国说,“在被访者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人数比例高达65.5%。需要注意的是,这次调研主要以结婚及同居的中青年人为调查对象,老年人较少,孩子不在调查之列,实际上遭受过家庭暴力的人数可能达到70%甚至80%。”

  易松国说,近年来,家庭暴力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还因为家暴引起的后果是严重且多方面的。家暴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同时使施暴者有恃无恐。在发生家暴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大大增加他们长大后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受暴者不存在性别差异 53.7%受访者认为家暴是家务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暴者不仅限于女性,许多传统的有关家暴的认识需要更新。

  家住罗湖的梁先生就是一位男性家暴受害者。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妻子在精神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总是认为有人要伤害他们的女儿。妻子的吵闹让他连续丢掉了几份工作,他也曾试图通过搬家等办法去解决问题,但都以失败告终。“我想离婚摆脱妻子,但她却不同意。现在我一想到回家,头皮就发麻,生活我看不到一点希望。”

  “我们调研中发现,在行为暴力及精神暴力方面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这说明多数男女都既是施暴者,也是受暴者。这与传统上认为的施暴者多是男性,受害者多是妇女、儿童的观点存在一定偏差。”易松国说,“因此我们认为,大多数家庭可能都是轻微和低频率的家庭暴力,男女施暴和受暴的情况差不多。但在频率高、时间长、伤害程度重的家庭,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多是男性,受暴者多是女性。这种性质的家庭暴力在社会上是极少数,但危害程度不容忽视。”

  易松国说,在家庭暴力认知度及态度方面,有22.3%的被访者不知道家人之间的嘲讽、侮辱、威胁、殴打、性强迫等行为都属于家庭暴力。同时,53.7%的被访者认为家庭暴力属于家务事应该自行处理。多数被访者在遭受家庭暴力时会忍气吞声,有的则以暴制暴,导致家暴进一步升级。

  此外,针对老人与孩子的家暴同样需引起关注。调查显示,近6%的老人之间存在嘲讽、侮辱、威胁、殴打等暴力行为。4-5%的家庭存在子女及其他成员针对老人的暴力行为。近两成的被访者及其配偶对孩子有家暴行为。

  缺乏法律支撑反家暴服务受限

  龚女士告诉记者,许多次被丈夫施暴后,她都想带着孩子赶紧离开家,但又无处可去。父母都在老家离得太远,寄宿朋友家太丢人,救助站又没有什么安全感。她希望政府可以建立庇护中心让受暴者有个临时的居住地。

  与龚女士的忍让和躲避相比,卢女士选择坚强的“反抗”。她说,“因为家暴,我到处求助,能找的单位都找了。丈夫打我,我报过警,警察来了也只能对丈夫进行劝解。妇联、社区我也都找了,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但过一段时间,问题还会出现。”

  “很多受害者希望能够借助专业力量来解决问题。” 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主任李孟说。2009年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的“和谐家园——深圳市反家暴社工援助计划”正式启动,成为国内首个民间反家暴社工援助项目。2010年在该项目基础上,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注册成立。

  李孟说,中心成立后来咨询的人数特别多,求助量也很大。对于有需要的家庭,我们的专业社工会提供危机干预,主动接触及关怀有需要的受害家庭,制定服务方案,提供长期个案跟进咨询服务,帮助受暴者自我认识和成长、建立新的相处模式,提供法律援助的服务。对于施暴者,我们也会帮助其疏导情绪,缓解压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

  “在服务中我们发现,因为缺乏法律支撑,给反家暴服务带来很多限制,许多施暴者甚至嚣张地说,‘打你怎样!警察又不会抓我。’”李孟说,“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家暴群体的需求涉及到人身保护、经济支持、伤情鉴定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各个方面,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一个完善的反家暴干预网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