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声
期待您的关注
微信公众号 |

默默耕耘的音乐“播种人”

发布时间:2015-06-29   来源: 深圳市妇女联合会   作者:

  链接:默默耕耘的音乐“播种人”(深圳特区报20150611 A18版) 

  音乐犹如一颗种子,只有深深地根植在基层百姓这片沃土上,才能蓬勃生长,才会生生不息。而赵强夫妇就是这样的音乐“播种人”。20年前他们扎根在宝安石岩,选择在这块群众文化并不富饶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浇灌汗水,20年后他们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音乐大餐”,也收获了最为丰厚的情感回报。正因如此,赵强一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称号。

  扎根基层专注群众文化

  音乐人应该是感性的,他们可以仅因一次感动就做下影响终身的决定。

  1995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强和穆萍应邀来到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工业区为工人们表演。“一到现场,我们就被震撼了。当时的舞台又小又简陋,但在这小小的舞台周围却围绕了上万名外来劳务工观众。我们当时表演的是男女生对唱《共和国之恋》,刚唱响第一句,场下就立刻掌声如雷,经久感人。”

  赵强说,“我们没想到,在这个有些荒凉的地方,有那么多人对音乐如此渴望。而他们给予我们的认可又是那样的真挚,这是在任何一家音乐厅里都无法收获的情感回报。”

  感动之后,赵强夫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重新思考。

  “那时,我们在安徽老家已有所成就,忙碌的商业演出也给我们带来了不错的家庭收入。但是洗去浮华,回归本真,音乐教育才是我们俩人的最爱。”赵强说,这里有许多人需要音乐,需要有更加丰富的艺术文化滋润生活。而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才应该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音乐事业。

  就这样,带着4岁的女儿,他们留在了深圳,扎根于宝安石岩,穆萍成为了宝安的小学音乐老师,赵强成为了活跃在群众文化指导岗位上的演员和艺术编导。一切重新开始,专注群众文化工作,一做就是20年。

  用热心爱心耐心做工作

  “你的声音可以再轻柔一些,看我给你示范一遍:我走过了漫长的路,寻找我那金色的梦……”在石岩文化艺术中心一楼的培训部办公室里,这样的公益指导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掐指一算,20年来,赵强夫妇组织和参与指导的群众活动有数百场,指导过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些学生里,既有花匠的儿子、也有街道公务员的女儿,既有银行的职员、也有医院的护士。无论是喜爱广场艺术却找不到感觉的大爷大妈,还是胆怯地敲门进来慕名拜师的农民工,他们都“有求必应”。

  然而,想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并不容易,热心、爱心、耐心缺一不可。 2014年夏天,赵强夫妇接到了任务,要为驻深某部队组建一支准专业的男声合唱团,并要参加深圳市第三届合唱节合唱比赛。尽管在排练前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排练计划与方案,但是一开练才发现,战士们音乐基础的薄弱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学音乐专业的人,往往一点就通。而对于音乐零基础的人来说,有时候几天排练下来,都难以摸到门道,辅导难度特别大。”赵强说。但赵强夫妇又是较真的人,在他们看来,答应下来的任务一定要出彩完成,他们坚信,只要用心辅导,非专业人士也能唱出精彩的歌。

  不睡觉、找对策,在30多个工作日的辛苦排练中,他们与40多名官兵一起修正、磨合、提高。有时候他们的“高要求”令年轻的战士们心生畏惧,但他们的坚持却让官兵们感动。

  一切犹如“化茧成蝶”。比赛那天,官兵们站在了深圳大剧院,唱响了《军港之夜》,并以出色表现一举获得了比赛的银奖。

  特色教学 因材施教

  做群众文化工作,就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如何让不同的人都能够在音乐中有所收获,这就要靠“琢磨”。

  穆萍发现,青春期成长中的学生由于生理的变化,在变声期发声有困难,不能单纯地用唱歌进行教学。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学校开展“以器乐、声乐为中心,欣赏、舞蹈同时进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而协调学生身心发展,完善学生性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怎样让群众更懂得音乐,使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赵强在长期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获得灵感,举办了《音乐欣赏与心理调适》、《寻找自己最美的声音》系列音乐讲座,在群众中普及音乐知识,让更多的人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并将“音乐进家庭、生活更温馨”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以力量,传递正能量。”除了教学之外,如今,年过50的赵强夫妇依旧保持着艺术表演状态。他们走进工厂、社区、企业、学校,将美声、民歌、通俗融为一体,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用艺术的演唱方式表现出来,用熟悉的旋律吸引人,用高雅的艺术打动人,陶冶观众的情操、提升观众的修养。同时,他们还创作了大量唱给老百姓自己的歌,其中一首“真情男儿走天涯,何惧那路途远,只要你心中有方向,好梦它终会圆……”就是他们献给无数来深建设者的歌。

附件: